首页

高跟鞋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时间:2025-05-23 18:15:25 作者:航拍首个“中国最像火星的地方”——大柴旦红崖火星地貌景区 浏览量:70806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载峥嵘岁月,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变化;75年砥砺奋进,我国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回首75年来的辉煌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新的奋斗篇章正在启幕。即日起,本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组织多路记者奔赴祖国各地,通过深度调研采访,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行业、各领域涌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传递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经验,带您一起聆听中国奔向科技强国的铿锵足音,一同感受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创新脉动。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主论坛上,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透露,我国天问三号任务计划在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将采集火星样品并带回地球。

  这意味着该任务将比原定计划提前2年实施。“我们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航天已走过68年,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幕。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航天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月球及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火箭型谱丰富壮大、运载能力不断增强,各类卫星服务千行百业,让航天技术惠及千家万户。

  从“神舟”到“天宫”,圆国人千年飞天梦

  7月3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为空间站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这是该乘组完成的第二次出舱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的系统最为复杂。立项之初,工程有7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加至14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在党中央集中统揽、参研参试单位通力协作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攻克无数难关,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从1999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发射4艘神舟飞船,开展技术验证。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地面。此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步一个脚印。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运行76圈,历时4天19小时33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乘组成功实施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通过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我国掌握了自动与手控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通过实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以及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飞船交会对接等任务,我国突破和掌握太空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

  2021年初,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科技大会战打响。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相继升空,到4艘载人飞船和4艘货运飞船发射,我国在2年内密集完成12次飞行任务,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从月球到深空,探索永无止境

  6月25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示中心大厅,工作人员从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返回舱里缓缓取出一个金属容器。

  容器里的1935.3克月球土壤,是嫦娥六号探测器经历53天太空旅行,带回的世界首份月背样品。它不仅承载着科学家的希望,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再次创造世界纪录。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其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从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相继实现中国探月史零的突破,到嫦娥四号完成惊艳世界的月背软着陆先例,再到嫦娥五号、六号分别从月球正面、背面采样返回,20年来,中国航天在月球上留下了耀眼的印记。

  接下来,我国还将实施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嫦娥七号的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的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将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

  此外,我国已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倡议和邀请。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近日透露,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型建设,将在2035年前,形成以月球南极区域为中心,具备百公里范围的科研作业能力,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第二阶段是拓展型建设,计划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续稳定运行的大型综合科研平台。

  吴伟仁表示,月球是一个起点,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为以后奔向火星,奔向更远的深空做技术储备和物资、智力上的储备。

  除了月球,我国还在行星探测方面规划了四次任务。据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已经于2021年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二号任务准备在2025年前后实施,主要目标是小行星探测,将瞄准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天问三号将前往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将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

  从天边到身边,航天技术让生活更美好

  在重庆近日举行的2024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携手重庆联合发布创新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今年底前,重庆市将开通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2025年该服务将面向全国推广。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900颗。在导航、遥感、通信、气象等领域,各类卫星已经从天边来到我们身边,服务于千行百业,惠及人们日常生活。

  今年7月,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从堵口到排水,在抗洪救灾的各个阶段,卫星遥感图像直观、完整地展现了灾区的全貌,同时提供了受灾区域范围的水流流速、流态、水位等信息,为指挥决策和灾害救助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全球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只能覆盖20%的陆地面积。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目标,就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继华为手机开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后,不少手机厂商也相继推出支持卫星通话的机型,可为身处灾区或偏远地区的用户提供通信保障。

  除了卫星,各种看似高高在上的航天技术,也早已渗入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泡面里的脱水蔬菜、床垫里的记忆棉、婴儿穿的尿不湿、相变材料制成的保暖服、年轻人脚踩的气垫鞋、量体温用的红外温度计、建筑外墙涂抹的保温层、装在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地铁所用的导电金属轨……类似源于航天的技术数不胜数。这些“顶天立地”的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科技日报)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运行五年新增企业超6.5万家

“我能够像在自己国家一样扫码支付,无缝衔接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在蓝色港湾爱神广场,巴基斯坦商人Rana从小商贩手中买了两包鸽粮,和孩子高兴地喂着鸽子。

2023年服贸会9月2日-6日举办 2200多家企业线下参展

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两位领导人的车队感受到了冲击,可以看到升起的烟雾。一位乌克兰海军发言人称,此次袭击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不过泽连斯基和米佐塔基斯没有受伤。

福特斯克金属集团执行董事长安德鲁·福瑞斯特:人工智能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从营养学角度看,将鸡蛋归类为动物性食物并无不妥。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优质动物性食品的代表。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含有肉类的菜肴称为荤菜,相反则是素菜。

金价跌了,多个品牌重返“6字头”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刘洋:综合考量,犯罪嫌疑人抛掷的物品是具有伤害性的砖头,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栗某的供述以及案发现场的监控均能够证实,扔砖头的时候,保洁主管正在通过,严重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综合以上因素,即便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后果,也应当认定为栗某的行为已经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构成高空抛物罪。

“延安九日——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在北京开幕

当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围绕“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抓手、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